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科技

铜 壶 滴 漏

编稿时间:2019-05-15 03:56 来源:平江县侨联

中国古代计时有多种方式:有日晷计时,这种计时器由晷面与晷针组成,通过太阳绕地球的运动影响晷针在晷面上的投影,晷面周围有时辰刻度,人们通过投影的指向来判断时间,但是这种计时方式受天气影响较大,晴天计时无误,阴雨天却是无法计时。日晷由周文王所创,是已知的较早的、较成熟的计时器;有燃香计时,更夫摄香尾,点燃香头,当香火燃到香尾时就会烫伤更夫,此时更夫清醒开始打更计时;有燃草绳击鼓计时,将草绳系在捆绑了悬吊鼓锤的麻绳上,燃烧草绳一头,慢慢燃烧到绑鼓锤的麻绳,烧断麻绳鼓锤下落,击响鼓皮,唤醒更夫开始打更。

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因编纂《平江县农业志》,走访过友邻县城,了解到湖北通城、湖南湘阴等地的计时方式是燃香计时;江西修水、湖南浏阳是燃草绳击鼓计时。而平江在明、清时期的计时方法就是采用元朝就开始使用的、比较先进的铜壶滴漏计时。

铜壶滴漏有四个铜壶,成梯阶排列,最上面一个铜壶盛水叫日壶;第二个壶叫月壶;第三个壶叫星壶;第四个壶叫底壶。底壶比上三壶要大些。上面三个壶底部均有一个小孔,连接一节铜壶嘴,伸向下一个铜壶口,向下壶滴水,利用小孔漏出的滴水,通过伸向下个壶壶口,滴滴匀时不差的原理来计时。每壶都有盖,减少蒸发水份,盖中有圆孔承接上壶嘴滴漏的每一滴水珠,底壶盖上多有一个标尺孔,底部内设一浮板,浮板中央插有一把标尺,标尺最高处横有一固定指箭,指向底壶外侧一个标有“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的刻尺;底壶进水后,对浮板产生浮力,随着水面升高,浮板带着标尺及指箭,由壶盖中的标尺孔慢慢升高,标尺顶部横向指箭也延着刻尺的轨迹慢慢上移,而指箭所指刻尺上时辰刻线,即是当日当时的时刻,更夫白天按照刻尺时辰上鼓楼,击鼓报时,轻敲连击六声为子时,轻敲连击五声后,一重锤为丑时;轻敲连击四声后,重锤两声为寅时;轻敲连击三声后,重锤三声为卯时;重锤三声后,再轻敲连击三声为辰时;重锤两声后,再轻敲连击四声为已时;重锤一声后,连轻敲五声为午时;重锤六声为未时;重锤五声为申时;重锤四声为酉时;关门酉,点灯戌,从戌时开始,更夫就要背更筒走街串巷,一边喊一边吆喝:“小心火烛,防火防盗!”这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时,亥时底壶指箭到顶了,更夫要将底部的木塞拔开放水,平时不断时将日壶水灌满一整壶,使整个计时铜壶不停地滴漏工作。三更为子时,因敲鼓为轻敲连击声音传不远,更夫还要巡街串巷打三更,三更梆筒一直打到丑时才结束。

铜壶滴漏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平江采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历时比较长久,从而成为平江县城城内八景之一。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知县宋鉴修建鼓楼,设铜壶滴漏计时,为保护铜壶滴漏计时器,宋知县成为平江县有史料记载的首位任期死难的知县,后人祭祀特设宋公祠纪念。明弘治四年﹙1491年﹚知县黄华修整鼓楼,立“戒石亭”,为铜壶滴漏设亭,立戒石

现在西临巷的承漏井﹙又叫城隍井﹚,据说就是设置铜壶滴漏和戒石亭的地方,而该井就是承接底壶开塞放出的水而挖凿的。这一计时工具在清代后期普遍推广机械时钟的大潮中被闲置不作为。传说清末有一县官,调往较落后的地方去当县令,临走时盗走铜壶滴漏去计时,途径洞庭湖时,龙王见到铜壶滴漏金光闪闪,以为铜壶前来朝拜,从龙椅上匆忙起身欢迎。由于龙王身动,湖中风浪加大,船侧壶倾,铜壶沉入洞庭湖底,被龙王携进龙宫,使平江古城一景变成了龙宫一景,仅留给平邑凡间旅游景点一席思念。

作者简介:徐代伟,平江县归侨,1945年在新加坡定居,1950年元月回国,大专文化,农艺师,平江县农业局退休干部,1993年当选第三届县侨联副主席,1996年当选岳阳市侨联委员。徐老致力于发掘平江当地传统人物、器物、风情,文字质朴,感情丰沛,他代表着我市侨务对象也正在积极参加并努力推动平江县全域旅游的发展,并愿意为之做贡献。(投稿单位:平江县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