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民本岳阳”九项工程,始终坚持“主攻工业、调优农业、建好县城”的工作重点,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初预期目标基本实现,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逐趋优化。初步核算,全年全县生产总值6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4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0.17亿元,增长25.4%;第三产业增加值18.22亿元,增长11.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234元,比上年增加1406元。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9.2%、31.9%和28.9%。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主攻工业绩效凸现,产业结构正向优化趋进。
以工业园为载体,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0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7.34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7.5%,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拉动县域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0%。农业向规模化、区域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具有本地资源优势和特色的种、养基地基本形成,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成为县域纺织和食品加工制造两大支柱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4.74亿元,拉动县域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6%。城乡建设突出以人为本,向“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化美、生活方便”的现代新城镇和新农村发展。一大桥西引桥拓宽,修建容城,书院路和休闲三个广场,移民安置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城区小街、巷路面硬化,改造更新环卫设施,城市功能不断健全,品位不断提高;修建通乡公路,改造乡镇卫生院、学校,扩改乡镇敬老院,规范农村住房建设,推进使用环保能源沼气,农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城乡建设的强化,加快了全县城镇化步伐,当年全县城镇化率33.07%,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
主宗农产品粮食、棉花生产价格下降,居民消费和商品零售价格基本稳定。
就业安置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21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08人,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902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12330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优,发展后劲不足。尽管工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工业化水平低下,继续徘徊在扩规模、耗资源的粗放增长阶段。经济低效运行质量不高。在免征农业税后,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仅占2.6%。全县三次产业的行业结构中,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权重低。
二、农业
粮食继续增产,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较高水平。200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49.88万吨,比上年增长3.6%,其中稻谷产量49.30万吨,增长4.3%;油料总产量4.78万吨,增长9.7%;蔬菜(含瓜果类)总产量62.66万吨,增长0.2%。全年出栏肉猪82.50万头,增长5.5%;出栏牛1.32万头,增长22.2%;出栏羊4.05万只,增长20.2%;肉类总产量7.28万吨,增长2.6%;水产品总产量10.19万吨,增长15.8%。
适应市场经济,农业结构有新的调整,农业生产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县粮食种植面积77.1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0.6%,优质稻种植面积66.7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38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8.20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33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0.0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33千公顷。政府引导,企业或行业协会带动,市场化运作,结合乡镇资源及生产优势,县域内形成了优质稻、优质棉、无公害蔬菜,肉牛、羊及特种水产品、食用菌和速生意杨等种、养基地,农业的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各类水利工程投入资金8778万元,完成秋冬修工程395处,疏洗渠道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17.34亿元,比上年增长 2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55亿元,增长28.9%,占全县经济总量近五分之一,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贡献率达42.2%;拉动经济增长4.6%。
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100.95%,比上年提高0.67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433978万元,比上年增长37.5%;实现利润总额25482万元,增长176.3%;利税总额37243万元,增长183.2%。
建筑业快速发展。2005年,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8298万元,比上年增长39.6%。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3万元,比上年增长39.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1.8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6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增幅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91亿元,增长36.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34亿元,增长5.3%;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7.75亿元,增长1.0%;非国有经济投资8.51亿元,增长 57.9%.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62亿元,比上年下降3.6%;第二产业投资5.43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投资9.21亿元,增长42.3%。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继续加大,采掘业投资0.42亿元,增长7.7%;制造业投资4.72亿元,增长25.9%;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0.28亿元,下降39.1%。第三产业投资中,交通运输投资0.39亿元,增长18.2%;信息传输业投资0.50亿元,增长7.3倍;房地产业投资(含城、乡居民建房)5.56亿元,增长36.3%,房地产业中,商品房开发投资1.87亿元,比上年增长2.5倍,商品房竣工面积25.43万平方米,增长121.9%;教育、文化、卫生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2.76亿元,增长101.5%。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稳定兴旺。200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151万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县的(城关地区)消费品零售额119823万元,增长12.6%;县以下(城关以外的乡村)的消费品零售额78328万元,增长12.3%,分别比上年增幅高1.5和1.7个百分点。消费品零售总额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74809万元,增长12.3%,比上年增幅高1.7个百分点;餐饮业零售额19363万元,增长15.1%,低上年增幅1.9个百分点;其他行业零售额3979万元,增长9.0%。
县域消费品市场中农村潜在消费市场较大。2005年占全县人口33%的城镇居民人均商品消费5311元,占全县消费品零售市场份额60.5%;而占人口67%的乡村居民人均商品消费1710元,仅占市场份额39.5%。
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所占比重上升。全县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13204万元,增长50.7%,占批零贸易业商品零售额比重为7.6%,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恢复到2003年的水平。
六、交通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实现增加值29209万元,比上年增长13.0%。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2005年,全县全社会货物运输周转量38140万吨公里,增长10.3%,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34884万吨公里,增长13.6%;水运货物周转量3256万吨公里,下降16.1%。
全年旅客运输周转量60364万人公里,增长8.7%。其中公路旅客周转量60364万人公里,增长11.3%;水路旅客运输基本停止营运。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2586万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494万元,增长10.7%;电信业务总量11092万元,增长2.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8387户,比上年减少4401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11235户,净增3730户;全县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199622户,电话普及率29部/百人。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5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16628万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671万元,增长8.3%。财政总支出40758万元,增长12.5%。
信贷环境不断改善,金融机构存贷余额大幅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3772万元,比年初增加34711万元,增长15.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1153万元,增加583万元,增长5.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2711万元,增加30320万元,增长14.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终止了连续两年下降态势,年末余额268535万元,比年初增加46341万元,增长20.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53260万元,比年初增加45497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4872万元,比年初增加467万元。工业贷款余额5290万元,农业贷款余额18394万元,分别比年初增加356万元、918万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715万元,增加924万元。金融机构现金年末累计收入1223075万元,现金累计支出1248100万元,货币净投放25025万元。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保险保费收入5744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人寿保险各险种业务保费收入4523万元,增长21.1%;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221万元,增长16.3%。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1353万元,增长62.6%。其中寿险赔款和给付支出714万元,增长197.5%;财产险业务赔款639万元,增长7.9%。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学前教育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促进学前教育发展。2005年全县一年学前教育普及率达91.3%,三年学前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严格执行《九年义务教育法》,“普九”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2005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巩固率达100%;初中生入学率达98.1%,三年保留率为99.3%,毕业率为95%。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2005年,初中毕业生入高中升学率达72%以上,在校学生14025人,增长11.2%;毕业率达90%。职业、成人教育蓬勃发展。2005年,职业中学招生1956人,其中初三毕业中报考率达40.6%;成人自考参考率高,在校学生3219人,增长78.6%。第47次成人自考,报考524人,1068科,参考率达76.3%。教育课题研究成果显著,省以上立项17个,获省级课题成果奖10个。
科技事业不断推进。2005年,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向科技服务“三农”大力推进。插旗芥菜工业园列为省农大“双百”科技富民工程示范基地,超低盐乳酸菌快速发酵风味芥菜加工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小集成垸生物多样性及湿地保护、北景港景二村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高效持续避灾农业工程的试点示范。全年共组织申报和实施县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0个,其中国家级项目2个,省级3个,市级3个;全年争取到国家级科技经费91万元,省级经费17万元,市级经费23万元。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励1项。申请获得国家专利6件,组织实施专利技术3项。年末共有民营科技企业9家。
九、文化、卫生
年末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各1个,乡镇文化站22个。举办了乡友联谊晚会、湘鄂边三市县春节文艺晚会、“情系农民”文艺下乡演出、暑期少年儿童“希望之星”艺术大赛、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平颂”大型群众歌咏赛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散文、诗歌、歌曲及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获奖,文艺创作成果丰硕。
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县年末有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转播台、电广宽带信息网络公司各1家,乡镇广播电视站19个。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广播人口覆盖率99.6%,有线电视入户数20200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等)32个,其中医院2个、妇幼保健所1个、专科(血吸虫)疾病防治所(站)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乡镇卫生院21个、年末卫生机构实有病床位1100张,其中医院482张、卫生院408张、血吸虫病防治所(站)160张。共有卫生工作人员1259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434人,注册护士284人。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展顺利。
竟技体育有所发展,全民健身运动丰富多彩,中老年晨练及傍晚健身活动方兴未艾。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县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县总人口71.4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87万人,乡村人口47.6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54万人,人口出生率7.50‰,比上年下降0.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0.28万人,人口死亡率3.96‰,全年净增人口0.2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53‰,比上年下降0.05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200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0元,增长8.9%,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4%。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13085元,比上年增加1286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劳动报酬13341元,增加1314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883元,增长1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97元,增长10.4%,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142元,增长28.4%,家庭经营收入2698元,增长3.8%;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116元,增长23.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25元,实际增长31.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6%,比上年下降4.8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农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9台,摩托车28台,电话机47部,移动电话71台。农户人均住房
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5609人,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752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数13857人,企业参保扩面1100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106人,扩面600人;失业保险参保12131人,扩面2215人;工伤保险参保6390人,扩面523人。全年发放养老金7190万元,支付医疗费655万元,拨付个人帐户资金130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270万元,支付下岗失业再就业培训费43万元,职业介绍补贴1.8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推进。年末全县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有床位817张,收养各类人员704人。年末全县低保对象9830人,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30万元;农村特困对象6186人,下发特困补助金37万元;4091名农村五保对象,下发五保供养金180万元;发放城乡大病患者医疗救助金26万元。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000万元,筹得社会福利资金100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
2、GDP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保费收入仅含中国人寿和财产保险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