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文明创建

深入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来源:岳阳市司法局 发布时间:2024-04-16 15:31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开创维护国家安全的崭新局面。10年来,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统领下,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不断走深走实,推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取得明显成效。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维护和塑造中国特色大国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国家安全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重大意义。深入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根本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国家安全形势的重大判断

  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此后数年过去,国家安全形势出现了新变化。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深刻认识国家安全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正确把握重大国家安全问题,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努力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国家安全形势的战略判断,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分析安全形势的新变化。

  (一)从世界层面看,全球风险社会生成,国家安全正面对“风险综合体”的严峻挑战

  全球风险社会的生成是一个复杂过程,有两个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全球化,二是信息化。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力超越国界的发展,各国不仅拥有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而且面临着共同威胁。在全球化时代,安全风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跨国界的“流动性”。信息化的发展让这种“流动性”进一步加速。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边界不再是国家安全的边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安全短板,都会导致外部风险大量涌入,形成安全风险洼地;任何一个国家的安全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都会外溢成为区域性甚至全球性安全问题,全球风险社会由此生成。

  “联动性”是当前安全问题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今天的世界,安全已经同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宗教等问题密切相关,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作用,国内国际相互影响。如此一来,各领域的安全风险因素也就随之相互传导、相互叠加甚至相互激荡升级,如果防范不及、管控失当,就会演变成各类风险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风险综合体”。从世界范围来看,单个国家面临的安全威胁不再是单一的,安全问题的边界不再是清晰的,安全风险的影响也不再是完全可控的,而是呈现出更多不确定性。

  (二)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安全压力的来源和安全问题出现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强起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综合国力的提升使我们维护国家安全拥有了空前雄厚的物质基础,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信心更加坚定,也让我们牢牢掌握了国家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快速发展也让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出来。美国在《2022年国家安全战略》中将中国定义为“最严重的地缘政治挑战”,认为“中国是唯一一个既有意愿也有能力重塑国际秩序的竞争者”。除此之外,随着中国崛起,一个针对中国的“扩大的西方”正在形成。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认为,中国崛起冲击了近代以来它们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改变了国际领导结构,它们对中国的制衡由此而来。其结果就是,中国国家安全压力的来源变了,面临的安全压力结构化了。

  与此同时,安全问题出现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各领域的安全问题几乎同步出现。今天,我国已经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从过程上看,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存在一个显著区别:西方实行的是一种“串联式”的现代化,其发展过程是“依次发展”,即在200多年时间里逐次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各项发展任务的界限相对分明而又相互衔接;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的现代化,其发展过程是“同步发展”,即要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就使得我们要在上一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尚未充分完成时,就不得不面对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任务。相应地,我国面对的安全问题也不会“逐次出现”,而是不同领域的安全问题“同步出现”。随着现代化进程全面推进,我国发展也将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

  (三)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层面看,我国的安全责任、安全领域和影响维护国家安全的因素出现了新变化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这个新的关系状态意味着:第一,中国维护安全的国际责任在上升。世界依赖中国,不仅依赖中国的经济和市场,也依赖中国维护国际安全的努力。事实证明,在世界各国命运与共的今天,维护国际安全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举措。第二,新的安全领域开始出现。比如,随着中国“走出去”进程的加快和开放型经济结构的形成,一个“海外中国”出现了。如何有效维护我们日益增长的海外权益以及海外中国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命题。第三,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行为所产生的国际影响,正成为影响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一个因素。作为发展中大国,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充分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国际影响并有相应的预案,特别是在我们已经深度融入整个世界且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更应如此。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更为复杂严峻,尤其是外部压力前所未有,但“同形势任务要求相比,我国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不足,应对各种重大风险能力不强,维护国家安全的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开创了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整体谋划和理论创新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写入党章。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点要求。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维护国家安全列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十三个方面重大成就之一,并提出“五个统筹”,总体国家安全观得到进一步升华。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专章的方式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鲜明特征

  总体国家安全观本质上是一种“大安全”的理念,旨在构建一种“大安全格局”,其显著特征就是“总体性”,其要义有三:一是“总体”是一种理念,强调的是国家安全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二是“总体”是一种状态,强调的是国家安全的相对性和可持续性;三是“总体”是一种方法,强调塑造国家安全的科学统筹和系统思维。同时,总体国家安全观还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人民性”,强调要以开放和发展的视角对待不断发展的国家安全体系和国家安全要素,强调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和基石。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

  总体国家安全观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安全,如何建设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五大要素”,即: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二是“五对关系”,即: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维护安全又重视塑造安全,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三是“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坚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十个坚持”的提出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体系正式形成。

  (三)党的二十大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创新

  党的二十大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创新有很多方面,其中有两点尤其需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

  一是由“统筹发展和安全”到“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将安全置于和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更加突出强调国家安全工作的主动性,要求我们“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塑造总体有利的国家安全战略态势,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二是强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打造“大安全格局”,其目的并不在安全本身,而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是良性互动关系,二者统一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

  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国家安全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未来五年国家安全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国家安全更为巩固,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明确到二○三五年,“社会保持长期稳定,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落实这一战略部署,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健全国家安全体系

  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的治本之策。一是完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2014年1月24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式成立,为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强化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统筹领导搭建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使我国拥有了应对国内外综合安全和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顶层机制。2018年4月17日,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规定》,明确了各级党委(党组)维护国家安全的主体责任。自此,由上到下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得以建立并逐步走向完善。二是完善国家安全工作机制。具体来讲,要完善七大体系,即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要强化十大保障体系建设,即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尤其要注重经济安全,这是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首要物质基础。三是完善国家安全力量布局。一方面,要丰富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补齐国家安全工具箱的缺项漏项;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的能力,能够熟练地对不同手段进行排列和组合,构建起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

  (二)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包括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提高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筑牢国家安全的人民防线等方面的工作。新时代新征程上,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关键在于守好“主战场”和“主阵地”。一方面,重点领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战场”,要以防控风险为主线,既要防控本领域的主要风险,又要防范不同领域风险叠加共振,抓纲带目,以重点领域带动其他领域国家安全。另一方面,政治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阵地”,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把守住政治安全作为重中之重。

  (三)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治理模式、治理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实践等方面。从治理模式看,要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从治理领域看,要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从治理能力看,要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从治理实践看,要提升公民的安全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公民安全与应急意识、知识、技能“三位一体”的科普宣教,提升应急安全普法的广度深度。

  (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就是将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并列在一起。实现社会稳定可以有效防止社会风险演变为政治风险、区域风险演变为全局风险、境外风险演变为境内风险,从而为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重在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风险、社会治安风险、重大矛盾纠纷、公共安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等矛盾风险,确保矛盾风险不扩散不外溢、不升级不变异。通过这些重点工作,确保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把重大矛盾隐患防范化解在市域;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把小矛盾小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最终,全面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