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19-01-03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服务 > 医疗卫生

常见流行病介绍

来源:未知来源       发布时间:2015-02-03 00:00       浏览次数: 1

一、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或伴轻度呼吸道症状。该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流感威胁最大。由于流感病毒致病力强,易发生变异,易引起暴发流行。2009年引发全球大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属于甲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期末到发病后5日内均可有病毒从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排出,传染期约1周,以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病毒随咳嗽、喷嚏、说话所致飞沫传播为主,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也有可能。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一抗原型可获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型与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颊粘膜有麻疹粘膜斑,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等为主要表现。多见于8个月以上到5岁的婴幼儿。自开展麻疹疫苗接种以来,总发病率已经显著下降了。作为一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麻疹病毒存活在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内,通过飞沫进行传播,可随空气进行传染,不过麻疹病毒比较脆弱,在空气中不能存活很长的时间。该病毒在公共场所的传染性很强,建议在传染病高发季节少带婴幼儿到公共场所去。

水痘:是一种小儿最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染是主要传播途径。另一种是接触传染,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而被感染。多见于16岁的小儿,水痘传染性很强,常在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体中流行。水痘的预防措施:患了水痘的病儿一经确诊,立即在家隔离直至全部结痂。水痘虽然症状较轻,一般都能顺利恢复,但它的传染性很强,而且水痘在目前还未普遍施行自动免疫,因此预防水痘主要靠隔离好病儿,尽可能避免健康儿童与患水痘的病儿接触。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传染源 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人群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

二、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是夏秋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建国几十年来一直是我省发病率居前三位的法定传染病。菌痢是由志贺氏菌属细菌引起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菌痢比较可怕的一种类型为急性中毒性菌痢,它起病急、发展快,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40℃以上,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惊厥甚至昏迷和呼吸衰竭。

感染性腹泻:从广义上讲感染性腹泻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这组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炎症性腹泻及分泌性腹泻。炎症性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粘液血便;分泌性腹泻多不伴有发热,粪便性状为稀便或水样便。上述四种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均是病人和无症状的带菌者,它们的传播途径相同,主要是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及苍蝇传播的。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该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强,60℃加热4小时不死亡,在低温下能长期存活。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在潜伏期后期至发病后2~3周内传染性强。甲肝病毒通常由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的手、水、食物和食具、苍蝇等经口感染。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通常为散发;如果水源和蛤蜊、牡蛎、毛蚶等生食的水产品被严重污染,则可致暴发流行。本病秋冬发病较多,也可见春秋两季发病高峰。临床表现:潜伏期2~6周,临床上分急性黄疸型与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通常起病急,有畏寒、发热,体温39℃左右,有显著乏力、厌食,尤厌油腻,常伴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胀、便秘,黄疸可在1~2周内达顶点,病程约为2~3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但一般症状较轻,不出现黄疸,病程较短。本病不转为慢性,预后良好,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三、血源及虫媒传染病

乙肝: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无黄疸型HBsAg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语缩写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音译。1981年在美国首次注射和被确认。曾译为“艾滋病”、“爱死病”。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9年至10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疾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急性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接触疫水1—2天后,在接触疫水部位出现点状丘疹,奇痒,3—8周后(平均为40天)发热,各种抗生素对发热均无效。慢性血吸虫病有腹泻或下痢,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有腹痛、里急后重、痢疾样便。晚期血吸虫病因多次感染或未经及时治疗,造成体内肝脏等器官的损害,大多腹大如鼓,民间称作“大肚子病”、水臌病”等。防治措施:1、避免或减少接触疫水2、杀螺杀蚴:3、饮用安全卫生水,如自来水、井水等,不得饮用未经消毒的塘沟水;4、药物预防。

狂犬病:名恐水症,是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包括人类,都可能被感染。它多由染病的动物咬人而得。一般认为口边出白色泡沫的疯狗咬到传染,其实猫,白鼬,浣熊,臭鼬,狐狸或蝙蝠也可能患病并传染。患病的动物经常变得非常野蛮,在唾液里的病毒从咬破的伤口进入下一个病人。狂犬病从一个人传到另外一个人极为少见,患狂犬病的人类患者多数会发病身亡,预防措施:1、强犬和猫的管理,控制宠物间的传播。野犬应捕杀,为宠物强制性接种狂犬疫苗,发病的犬、猫立即击毙、焚毁或深埋。2、控制野生动物间的传播,通过投喂含口服狂犬疫苗的诱饵实现。3、被可疑动物咬伤后,应及时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受应急预防医学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