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南湖风景区、屈原管理区,市直各单位,中央、省属驻岳有关单位:
《岳阳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岳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1月22日
岳阳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2013—2015年)
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和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主要目标。
基本建立覆盖全市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网络,基本建成上下联动、业务整合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教学空间人人通”。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着力推广教育信息化深层次应用,广泛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级各类教育特点,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以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和农村学校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资源倾斜等方式,加快缩小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信息化差距。
2.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围绕为教育改革创新而信息化的核心思想,强化应用主导型建设新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3.项目示范、典型引路。加强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全面铺开。
二、发展任务
(一)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乡镇以上学校不低于20M接入互联网,以区域网方式接入的学校达到“1000M到校、100M到班”的接入标准。
2.基本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乡镇以上学校全部建成“班班通”网络教学环境;建立市、县级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确保教师能利用网络优质资源开展课堂教学。
3.基本实现“网络教学空间人人通”。基于网络教学空间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管理手段取得新突破,全市所有在职教师开通教学空间,高中阶段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
4.实现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配齐所有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教学点教师数字资源应用能力明显提升,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二)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1.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到2015年,公办职业院校配备够用、适用的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设施,建成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校园网,省级以上示范性职业院校全部建成数字化校园;民办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全部实现不低于10M网络宽带接入。
2.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加快开发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名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健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间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3.培养能力明显提升。普及师生个人学习终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引导广大师生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增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完善信息化专业教师队伍。
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增强。完成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任务,确保全体教师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教学,提升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能力。
2.信息化专业队伍结构优化。配齐学校信息技术管理、教学岗位教师,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完成教育信息化专业教师全员轮训,实现能力达标、持证上岗。
3.管理人员信息化领导能力明显提升。完成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领导能力全员培训,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有效提升,信息化规划、管理和执行能力明显增强。
(四)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地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新机制。明确管理、服务机构职责,基本形成职责明晰、关系顺畅的工作机制。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的经费投入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三、行动计划
(一)基础网络平台建设行动。
1.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宽带接入。加快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全面推进城镇学校宽带上网,重点解决乡镇学校、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宽带接入问题。整合信息化资源,大力推进行政村通宽带与“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优先解决农村边远学校的宽带网络接入问题。各县市区要加大力度,统筹推进本区域内学校的宽带接入工作,确保到2015年全市乡镇及以上学校100%接入宽带。
2.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基本思路,完善以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国家和省级教育管理平台应用,提高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服务和监管信息化程度。
3.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依托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岳阳分中心,通过引进、加工、开发等手段,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集中管理、分布存储和多级应用,建成高效有序、科学合理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可持续更新与共享。
4.市级教育网络中心建设。依据教育教学需求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完善教育网络中心。整合全市中小学校现有服务器、储存设备和新增设备的计算资源,实现服务器、储存、网络、安全等设备的虚拟化架构,重点支持教育软件平台的计算需求,满足全市师生的教学需要。
(二)学校信息化基础能力提升行动。
1.学校校园网建设。按照“适度超前、不留盲点”的原则,做好校园网络规划与建设工作,网络布线覆盖所有教学场所,并与数字校园广播有机整合。有条件的学校争取实现校园无线覆盖。到2015年,全市乡镇及以上学校100%建成校园网。
2.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建设。学校“班班通”设备与校园网要同步建设,实现与网络互联互通,建设规模与学校班级数量相当并有所结余。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学现状,科学选用信息化教学终端设备,谨慎选用显示设备。到2015年,全市乡镇及以上学校100%的班级建成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
3.数字化功能室建设。按照师机比1:1的标准配齐教师公用计算机,按照一定比例建设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满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考试报名、网络集训等活动需要。每所学校至少建设1个网络多媒体教室,有条件的学校可建设数字化录播室及数字化实验室,特色学校立足本校特色学科建设数字化音乐制作室、数字化美术设计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等数字化功能室。
4.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以校园网建设为基础,重点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网络教室、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多媒体应用中心等数字化场所,促进常规装备和信息化装备协同融合。省级以上示范性职业院校至少有1套以上现场教学直播设备,重点专业100%建成仿真实训室和数字化技能教室(远程直播室),其它专业超过50%。
(三)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变革行动。
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课改思路,加强信息化环境下课程教学研究,探索以网络环境和数字资源为支撑的教学新方法、新途径,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入融合。搭建课程改革交流平台,组织信息化教学应用现场会、观摩会及各种学术论坛。结合新课改示范项目,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各学科建立1至2个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改革示范点,引领信息化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推进课堂教学深化改革。
2.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积极探索推进名校网络课堂、同步课堂和专递课堂建设。在宽带接入学校的所有班级推动优质数字资源普遍应用,努力探索教学过程中实用、好用、管用的资源应用模式。积极开展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活动,以名师网络工作室为载体,引领数字化课程建设与信息化教学方法创新。
3.破解农村边远薄弱学校教学难题。依托教育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完善教学点数字资源接收与播放设备配置。以县域为单位,发挥中心校作用,组织教学点教师利用数字资源开展教学,破解基层学校师资短缺、能力不强、质量不高问题。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到2015年,每个教学点要开好2至3门新课程。
4.创新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依托各级电子政务系统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学校管理的网络化与信息化。以教育门户网站为依托,向社会发布教育政策法规、招生考试、奖励资助等各类信息,提供网上办事、信息查询等各类便民服务网络渠道,促进教育信息公开。加强网络机构空间建设,积极推进以网络机构空间为载体的教育管理新模式。
5.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不得随意调换、挤占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间,确保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课时条件。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中小学教学视导内容,列入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查科目。
6.加强信息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加大国家级、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申报力度,启动市级试点示范项目建设,鼓励县市区根据自身实际开展示范学校建设。着重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强力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示范。树立应用典型,组织应用示范先进学校评选,打造一批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先进示范校。
(四)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行动。
1.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引进工作,学校根据规模和信息化要求配备信息化专业人员,县级教育技术部门配备2至4名信息化专业人员。重视信息化专业人员培养和培训,基本实现专业人员能力达标与持证上岗。
2.加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紧密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按照整体推进、分层实施的原则,认真组织校本培训,完成不低于80学时的全员培训任务,50岁以下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三年内至少接受一次提升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向信息化已普及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确保硬件设施与教师能力同步到位。到2015年,确保80%以上的教师能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信息化环境下教学,50%以上的教师能自主开发个人教学资源。
3.推动基于“空间”的网络研修。加快推进“网络教学空间人人通”,着重推动形成基于“空间”的网络教研模式和教师自主研修方式。利用各级网络平台开通教师个人空间,重点做好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实名注册与管理、资源上传与下载、空间开设与应用等工作。建立虚拟研修团队,推进跨区域协作研训,广泛开展学科研训、备课磨课、视频说课、课题讨论等各类研修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到2015年,全市100%的教师和90%初中阶段以上学生拥有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
4.建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新机制。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政策要求,逐步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结果纳入继续教育学分登记、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审等工作中;逐步完善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的编制管理与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在教学检查、考核评比以及职称评聘中提倡采用电子教案。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发展任务,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推广应用,切实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将教育信息化列入重点项目,切实加强统筹规划,设立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各级教育部门要建立主要负责人牵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切实履行组织、指导、协调、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责任,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强有力的教育信息技术工作和服务机构。各级发改、财政、经信、科技、编制、人社等部门要按照工作分工,在教育信息化项目规划、经费保障和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统筹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
(三)加大经费投入。各地要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力度,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网络安全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级各类学院要设立信息化专项经费,将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设施运行、维护、教学软件、应用的经费列入公用经费使用范围,明确支出项目,每年安排经费不低于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10%。积极采取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市场运作机制,拓宽经费筹措渠道,保障教育信息化顺利和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构建专家引领、科学规划、任务明确、职责清晰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教育部门要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各项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规划论证、招标采购、质量监督、验收审计等制度。制订全市教育信息化督导评估办法,将教育信息化纳入“两项”督导评估考核、教育强县(市区)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县市区教育部门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完善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表彰办法,建立奖励机制,对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表现突出、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分享到: |